中国陶器的基本概述

网上有关“中国陶器的基本概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陶器的基本概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陶器是由谁发明的

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据推测,距今11000年前的中国,人们已学会越来越多的借助工具并制造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陶土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包括盛装器皿。但是遇水则不能持久。而煮东西时而被火烧过的陶土制品,则可以保持固有形状并不再吸水变软。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经过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距今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都。英国文化史家罗伯特·路威精辟地指出:"陶器是文明的指数。"早在6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了品种极为丰富的彩陶、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等。这些陶器,无论选择原料、成型技术、艺术加工和烧成温度方面,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界标,表征了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因此,考古学上,各文化阶段往往是以当时艺术家制造的陶器形状和花纹来命名的。关于陶器的发明时间及发明者,历代有着诸多不同的传说。 一、神农制陶说。据说是孔子删《尚书》所剩的资料编成的《逸周书》记载了"神农耕而作陶"的故事。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许多人的赞同。明代山阳人罗欣在《物原》一书写道:"神农作瓮。"明万历年间,黄一正撰有《事物绀珠》,确认陶器造于神农。近人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中指出"及神农伏羲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之陶器"。一部分学者认为,陶器的发明不仅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对于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陶制纺轮、陶刀、陶锉之类的工具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正是把制作陶器和农耕威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逸周书》系战国、秦、汉之间的著作,其中真赝参半。传说中的神农是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离《逸周书》撰成至少有2000多年,这些记述显然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二、燧人氏之前制陶说。南宋罗泌撰有《路史》一种,其中《前纪》记传说时代三皇及阴康、无怀等事迹,《后纪》记太昊至夏朝的事迹。书中认为陶釜的发明者是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发明者的燧人氏,因此,陶器的发明似乎要更早一些了。但是,由于《路史》大都取材于纬书及《太平经》、《洞神经》、《丹壶记》等道家依托之言,驳杂不纯,多不可信。 三、虞舜制陶说。先秦史官档案记录汇编《世本》的"作篇"讲:"舜始陶"即虞舜这位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是陶器的发明者。《周礼·考工记》中也有"有虞氏上陶"的说法。这一见解也为后代许多论著转相引用,《史记·五帝本纪》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确认舜是在"曹州滨河作瓦器"。 四、昆吾制陶说。战国末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之说而成的《吕氏春秋》,认为黄帝时才创设专官陶正昆吾来管理制陶。《墨子·耕柱篇》有"陶铸于昆吾"的记载。相传昆吾是颛顼的后裔,传说他"制作陶冶,埏埴为器",发明了制陶技术。蜀汉时的史学家谯周著《古史考》,认为神农时食谷,是把放在石头上之谷烧烤后食之,直到黄帝时才有了陶制的釜甑。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一书认为昆吾实际上是夏代的昆吾族,以善于烧制陶器和铸造青铜器著称,相当于夏代时期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出土的遗物就有用普通黏土作原料烧制的大量黑灰陶器。 不少学者指出古文献里关于早期具体人物发明陶器的传说是不可信的。不能把早期传说当做真实的历史,把某种发明归功于假想中某一有名的人物。陶器的创制,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无数先民从生产实践中逐步改善的产物。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描绘了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用泥涂在树枝做的筐里,晒干了盛物品,由晒干的泥器到烧成陶器,这是累积了生产经验所得到的进步,必然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而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 但是任何传说都是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做根据的。探究这些古文献记载的传说,从这种纷繁杂陈的矛盾叙述中,是完全有可能理出对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史实来的。 (邹振环)

关于“中国陶器的基本概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靖柏迎蕾的头像
    靖柏迎蕾 2025年09月13日

    我是雅驰号的签约作者“靖柏迎蕾”

  • 靖柏迎蕾
    靖柏迎蕾 2025年09月1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陶器的基本概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陶器的基本概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陶器的发明是人...

  • 靖柏迎蕾
    用户091307 2025年09月13日

    文章不错《中国陶器的基本概述》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雅驰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