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的历史

网上有关“瓷都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瓷都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原系浮梁县治。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又号陶阳镇),宋代景德年间始称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著名的陶窑、霍窑,遗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因为延续至今的“景德镇”名称是在这个朝代产生的。这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卷五中说得很清楚。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纪末期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争频仍,北方诸名窑相继衰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集南北名窑技艺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陶记》记载,当时景德镇有窑300多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盛况。著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的吟咏,词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镇的产品。

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是一个创新时期。这个时期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一只标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铭款的景德镇青花云龙象耳瓶。实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纪初期,景德镇就已烧制成功质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

一树绽开并蒂花,兴青花同时期,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在坯胎上绘制花纹后,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上呈现红色。釉里红兴青花一起绘制所制产品叫青花釉里红瓷器,画面红蓝相映,别有一番风韵。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元代产量不多,留传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器中唯一带纪年而流传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齐蓝釉等新品种,使景瓷装饰丰富多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枢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象鹅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一个重大改进就是把制瓷原料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方从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烧成中的变形率,为制造大型器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元代统治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期间的景瓷生产发展却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使人惊奇不胜。《中国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确实,明代的景瓷的确是艳压群芳,不论数量、质量、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中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官员王世懋的《二酉委谭》中也说:“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另一段记述则更形象,他说:景德镇“为天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在品种上,明瓷的异彩纷呈也是空前的。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书。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技艺绝伦,名震遐迩的陶艺家,如以制“卵幂杯”、“琉霞盏”闻名于世的“壶隐道人”吴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幂杯”被誉为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瓷器之一。仿古瓷制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无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问世,四方重价追求,千金竞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国懋声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窑的瓷器号称“崔公窑”,名噪当时,四方争购。由于景德镇在制瓷方面的名气大,因此在明时就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的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光彩夺目,精美绝伦,使人一见而爱不释手,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也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一直延续明、清两代,历经27个皇帝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与明代御器厂相关,还产生过一个“童玉跳窑”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宝,在太监潘相于景德镇督造大器青龙缸期间,因久烧不成,以身赴窑,后被封为“风火仙”,立祠祭祀。

应该承认,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旭日东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还有那个叫“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土,他于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州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唐英在他的《陶冶图说》中更进一步明确地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不少的发明创造。比如康熙时的青花瓷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珐琅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谰绚丽奇观的“窑变”等等。其他如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著名。总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质、造型、釉彩都达到空前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发展过程中,为景瓷作出突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他在景德镇督陶15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的督陶官。15年中,他不以“官”凌驾陶民头上,而以“民”虚心向陶民学习,与工匠打成一片。到镇之初,于制瓷一无所知,就杜门谢客,悉心钻研陶务,与工匠同食息三年,终于变外行为内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种知识,并身体力行,与瓷工们一起从事工艺钻研。同时,对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特别是《陶冶图说》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艺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他督陶时的瓷器产品世称“唐窑”,其制造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蓝清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诗文收集成册,名为《陶人心语》,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还有几位督陶官,对景德镇制瓷器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如从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臧应选,该时期出产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产品诸色俱备,尤以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为佳,鲜红色更为著名。清康熙年间任江西巡抚的郎廷权,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负景德镇督陶之责,他热心于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窑红(也叫宝石红)的烧制成功,还有素三彩等。年羹尧于雍正四年来景德镇兼管御窑厂窑务,此后十年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年窑”,釉色发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还有“雨过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外国图家也曾为景德镇瓷业作出贡献,他的中国名字叫郎世宁,意大利人,1715年作为传教土来到中国,并被招进宫廷,成为一名专职画家。他曾在景德镇为宫廷创作了大量的瓷板壁书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结合绘现风格给后人有较大影响。

随着岁月的更迭,世事的变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兴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陶瓷美术方面,随着清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追求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之后,汪晓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颜料绘瓷,大大扩大了色彩领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会,切磋陶瓷美术,研讨装饰书艺,被称作“珠山八友”。这些文人艺友当时都有较高技艺和声望,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名噪海内外,把景德镇的粉彩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

中国是最先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外国人把我们称作“瓷器之国”,英语中“CHINA”既名瓷器,又称中国。作为“瓷都”的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国各地伸展,特别是镇名改为“景德”之后,影响力、竞争力大增,可以与当时的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产品争奇斗艳。蒋祈在《陶记》中说:“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能泉青秘,相竞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为畅销,不仅与“真定红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还有垄断市场之势。进入明、清,景德镇瓷器就成压倒优势,在全国瓷器市场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记述:“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记载,唐代都城长安的西市有一个国际性市场,瓷器这种新商品使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大感兴趣,他们纷纷购买。景瓷当时以“假玉器”称誉长安,当然也在购买之列。唐以后到宋朝,中国瓷器有两条路输往国外,一条是伴随“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一条是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所称“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线。景德镇瓷器最先是销往亚洲各国。据成书于南宋理宗时代的《诸蕃志》记载,当时亚洲的56个国家和地区,用瓷器作交易主要产地就是景德镇。同时,景德镇瓷器也已到达欧洲,荷兰人于南渡口宋时到福建泉州贩运景德镇瓷器。由于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生产大发展,外销瓷越来越多,元代发明的青花瓷也远销国外,菲律宾、印尼、印度、日本、马来西来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残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先后到达南洋群岛、波斯、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船上的景德镇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当时随同郑和出航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就有不哇的“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的记载。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爱中国瓷器。据记载,在明代隆庆年间,每年仅墨西哥银行银元流入中国的就有一二百万,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购买景德镇瓷器的。所谓“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实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就是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实写照。山有起伏,花有荣枯,尽管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有兴衰的变化,但千年窑火不断,2000多年制瓷历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却是始终绵延不断、迤逦向前的。

北宋五大名窑

宋(元)、明、清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哥窑,又称章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个现独特的风格之美。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

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这时全国制瓷业一景德镇为中心,最盛时有官窑50,民窑900,“工匠来四方,器成走天下”,“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是对当时盛况的写照。明代,瓷器造型极为丰富,以青花瓷为主。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前期敦厚凝重,中期轻巧俊秀,以碗、盘、瓶、高足把杯、僧帽壶为主。明代后期,青花文具、宗教用瓷中的花觚、烛台、香炉大量生产,满足了人们在文化生活、宗教习俗活动的需要。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白釉餮饕纹瓶,色泽白中闪青,釉质凝厚而滋润,是仿西周青铜器餮饕纹的典型作品。

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工艺有创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粉彩、珐琅彩、紫砂、织金、黑瓷、石湾塑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了辉煌。后期的瓷器烧造,主要是同治,光绪和宣统窑。比起前中期,所烧作品都缺乏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的。仅仅能维持低档商品瓷的烧造质量。

“五大名窑”中,有几个位于河南省?

一、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钧窑瓷器特点: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瓷器主要器形:器型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

钧窑瓷器传世作品: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二、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汝窑瓷器特点:在宋瓷五大名窑中,汝窑瓷器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 着**,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 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窑瓷器主要器形: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汝窑瓷器传世作品: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汝窑天青釉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等。

三、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定窑瓷器特点:

1.在宋瓷五大名窑中,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2.定窑产品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3.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四、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官窑瓷器特点: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北宋与南宋显著不同,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官窑瓷器主要器形:宋代官窑器型多仿古,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官窑瓷器传世作品:南宋官窑簋式炉、南宋官窑觚、南宋官窑鼎式炉、南宋官窑八卦熏炉盖、南宋官窑花口壶等。 

五、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哥窑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哥窑瓷器特点:在宋瓷五大名窑中,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裂纹。“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在宋瓷五大名窑中,与官窑一样,有“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窑瓷器主要器形:哥窑瓷器器形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

哥窑瓷器传世作品:北京故宫藏有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据说宋代五大官窑的藏品留世极少,即便有也在著名顶级博物馆内深藏,个人藏品极少,故价值连成为顶级博物馆镇馆之宝。

了解瓷器的都知道,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定、哥。五个窑口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因此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然后这一说法是在明代提出来的。

中国五大名窑

1、宋代五大名窑之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器型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窑变纹路。钧官窑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铜口铁足特征明显,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字数码,传世品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窑与其他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之美,美在窑变。钧瓷的烧制,极其复杂,难度极大,前后多达72道工序,且因钧瓷自然窑变的釉色无法控制,又因其窑变成色需要烧至1280到1350度的高温,在烧制过程中有近70%的产品因高温而流釉过足、变形、开裂、脱釉、破釉、脱色等瑕疵而报废,而其中釉色窑变精美的珍品则更是十窑九不成,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尊贵声誉,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诰封“神钧宝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钦定生产36件,其余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间收藏,是以当今传世的宋代钧瓷文物不足百件。

正是因为钧瓷的名贵,时至今日,更是有“雅室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等名句广泛流传。

宋代钧官窑作品-葵口花盆

这一变化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为中国陶瓷美学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五大名窑你都知道多少?

2、宋代五大名窑之汝窑。窑址在河南省直管县级市汝州市,所以称为汝窑。

汝窑胎体较薄,胎色为香灰色,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的开片。

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汝窑前后烧制仅有20年左右,全球仅67件左右,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世界各地博物馆。

3、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宋徽宗时期,朝廷在京师烧造瓷器,名曰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后随宋室南迁,在浙江一带也有烧造。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胎体较厚,釉色以粉青、深粉青、米黄、深米黄为主,釉质晶莹,有玉质感,大部分釉面有开片。

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宋官窑作品

4、宋代五大名窑之哥窑。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哥烧的窑为哥窑,弟弟烧的为龙泉窑,哥窑之名由此而来,窑址在今浙江一带。

哥窑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等几种不同色调,釉色以灰青为主,釉面由由黑色的龟裂纹和细密的**裂纹相互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

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宋代哥窑作品

5、宋代五大名窑之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定州,故名定瓷。

定瓷与上述瓷器釉色不同,它是白瓷,其烧造难度要高于青瓷,主要在于祛除杂质,这种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不少釉色白中微闪**,胎体质细,色较薄。

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定窑传世品最多,主要器物有盘、碟、碗、罐、盒等,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烧制黑釉、绿釉的产品。

宋定窑作品

以上就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相关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代时期,钧瓷发展为皇家御用瓷,是钧瓷技艺发展的顶峰时期,其窑变的独特魅力是其他瓷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钧瓷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关于“瓷都的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翠梅的头像
    翠梅 2025年08月29日

    我是雅驰号的签约作者“翠梅”

  • 翠梅
    翠梅 2025年08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瓷都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瓷都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

  • 翠梅
    用户082904 2025年08月29日

    文章不错《瓷都的历史》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雅驰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