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羌族有什么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羌族有什么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习俗
1.节日
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一般初一不劳动,不走人户。初二以后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过小年”。原是在秋天收获粮食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向神还愿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欢庆的时间不一,一般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初十。主要的活动是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羌历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羌区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如该寨有13岁至50岁妇女死亡,则当年不举行)。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仪式更增添了新的内容。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羌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婚嫁仪式主要有订婚和结婚。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方家就会备礼,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后,红爷会带上猪膘、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吃“许口酒”。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以“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定下结婚吉日。随即,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并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欢宴女方整个家族。
此后,两家开始婚礼筹备,期待着“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来。“花夜” 意即为新人举办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这一天,女方家高朋满座,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说会道的迎亲队伍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双方要按照习俗进行盘歌比赛。盘歌即以歌盘问之意,方式为一问一答,所唱内容广泛,形式随意而风趣。次日清晨,舅舅给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红绸,新娘哭嫁,拜别父母、兄长和族人。到男方家门口,释比要做祭祀神灵的仪式,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气”后,再向新人祝福。众人为新人举行“挂红”仪式。新人在神龛前行礼,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白头,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亲人和宾客,最后夫妻对拜。
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人了。随后,众人欢宴。当晚,男家父母点香敬神,对新人祝福。所有来宾在院坝围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谢客日,主人再备两桌宴席“谢客”。新人要带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巴感谢红爷,表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回门”。由新郎及弟兄背着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仅在女方家小住几日,而新娘可以住数日、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才由丈夫接回,开始家庭生活 。
3.丧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扬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县沙坝、赤不苏、较场等地保留下来。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火坟场。
大部分地区由于受汉族影响,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将土葬作为主要葬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丧不请自到、协助料理丧事的习俗。丧家需及时通报亲属,向母舅家禀告逝者去世前后的情况,请释比杀羊祭祀、测算下葬时日。一般三天之后,众人在风水宝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坟前点篝火,烧柏枝,敬香蜡、烟酒、肉类,以示祭奠。葬后三日,再备祭品,并修整墓地。到此时,丧葬礼仪才告结束。
崖葬主要存在于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儿童不到三岁就夭折,用蜂桶或简易木箱装殓,置于山岩洞穴中 。
扩展资料:
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汶川县威州姜维城、理县箭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而且为探讨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_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
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_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_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九襄镇),后继续南下至越_郡(今四川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
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_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_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33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其中,西山八国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各部的统称。他们处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内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汉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和发展。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戈大战》中记述:远古时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迫西迁和南迁,南迁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强力壮的“戈基人”,
双方作战,羌人屡战屡败,正准备弃地远迁,却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他们在脖子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得以安居乐业,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这段传说,反映了羌人迁徙的一段历史,与史书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由四川迁往贵州铜仁地区,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后,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羌族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经向帝国主义、反动官府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1894年,羌族地区一个坤姓土司的残余势力,依仗封建特权,盘剥所属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户羌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他们一致向清朝官府列举了坤土司23条罪状,与封建土司的余孽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迫使清朝将坤土司“摘去顶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设立“官盐店”,对食盐实行垄断专卖,从中渔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装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1921年,中国***诞生后,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县通化乡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众,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群起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团总。1924至1926年,理县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压榨,2000多人攻陷理县县城,还攻打到汶川、茂县、松潘等地,斗争坚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们热爱人民的军队,积极参军支前。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在羌族地区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经过革命锻炼的羌族人民,继续不断地向反动派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
1942年,茂县爆发了“茂北事变”。茂县专区的专员和县长以“铲烟”为名,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陵乡的一些村寨,引起当地羌、汉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他们消灭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队,并顺势直攻茂县县城,打垮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将县城团团围住。这次斗争虽然由于国民党的收买分化最后遭到失败,但斗争的声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显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1947年,茂县龙坪、三齐等乡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称为“龙坪事件”的武装起义。事件起因于国民党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为羌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这次斗争最后也因羌族统治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再一次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参考资料:
羌族的饮食习俗羌族过年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我是羌历年
羌族历年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它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天举行,通常持续五到十天。羌历是十月阳历。每个月直到十月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开始。当收获结束时,猪和羊被宰杀来庆祝丰收。秦代的羌历改为阴历,所以现在农历十月一日过年。羌人历年来的主要活动有祭祀神牛,祝好运,消灾。祭天牛有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互相祭祀,喝酒,轮流招待客人,表演沙龙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山节,又称山节、节。
它以村庄为单位进行,在农历的三月到六月之间变化,其中四月十二日是最常见的月份。一般在村子附近的神山森林举行,有男性和未婚女性参加。他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带着各种精致的节日盛宴、美酒佳肴,还有牵牛花、羊、鸡等活的动物来到山上。祭祀仪式由石碧或长老主持。演讲结束后,宰杀牛羊鸡,祭祀山神和林神,焚烧柏树和香枝,然后唱吉祥话,集体宣誓,再相互宣誓。仪式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每个人都不能鞠躬,但是释比或者主持人可以做这些活动。最后,在宣誓遵守村规民约和祖先传统后,这群人又喊又拍又欢呼,又吃又喝,又唱又跳,直到他们都高高兴兴地回家。剩下的食物平均分配给所有员工。
3.妇女节,又称宋交际节。
从农历五月初五开始,男人会连续四天做饭带孩子。女人们会去圣山献祭,接受歌声,然后野餐,黄昏返回。这是一种歌舞。家家备宴,欢迎妇女挨家挨户传道。持续了一整夜,直到第四天,所有的家庭都学会了停止。如果当年这个村子里死了一个50岁以下的女人,就不会有悼念活动。
第四,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6月24日举行大一统。后来由于汉朝的影响,6月24日,合并了中、玉、川三地领主会议。规模非常大,经常与神共舞,数量从几百到上万不等。还有妇女崇拜节和汉川皇后节。这两个节日在内容上与妇女节不同,主要是祭祀和娱乐,有女性参与。
五、羌族端午节
这也是羌族的传统节日。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一天,男女老少喝一点雄黄酒,抹在耳朵和鼻子上,洒在前门和窗户上,可以防止蚊子、苍蝇、蛇和污浊的空气进入,保护家人。凡是会走路的人,都会尽可能地踩山上的绿露,相信端午节摸露水可以强身健体。
不及物动词春节
羌族以盛大的仪式和持续的时间来庆祝春节。虽然春节不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但羌族人已经将其内容融入春节,使其独具特色。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一个村庄或几个邻近的村庄将被视为一个单一的“新年”的第一天。早餐后,各家各带酒肉香,在固定的聚会地点见面,娱乐宴请。当他们回家时,枪声一直持续到黄昏。从本月2日开始,全村将挨家挨户轮流吃大米。在50年代末花费过多后,他们只邀请了一些客人。
七。其他组件
3月3日:每年的3月3日,已婚妇女拜祭皇后和菩萨,祈求上帝赐予她们的孩子,保佑她们平安。
7月7日:未婚女性会在每年的7月7日举行“智齿大会”。也就是邀请附近的女生聚一聚,唱歌跳舞,玩得开心。
3月12日:每年的3月12日,都要宰杀一只羊
11月1日:每年11月1日,在牛王庙烧香、打蜡、纸钱、宰杀一只羊、一只鸡,祈求牛王菩萨保佑牛的安全。这一天,村里所有的养牛户都放假一天,所以也叫“牛王会”。山王会:“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杀一只羊。山大王大会的会期因村而异。观音会:“观音会”每年举行三次。第一次是3月19日,第二次是6月19日,第三次是9月19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里大大小小的人平安。
四川主席:每年6月24日在围栏里举行“四川主席”祭祀四川主席。那一天,全村休息,摆上鲜花,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宴会。这是最大的庙会。
羌族传统技术和工艺美术各具特色。千百年来,羌族雕刻的建筑技术和工艺独树一帜。滑索和索桥的发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熔炼和锻造技术得到了发展。其他技术如制造硝酸盐、硫磺和**烟草也是众所周知的。羌人有自己的数学、历法、天文知识。千百年来,羌族医药为羌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代代相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羌族地区。羌族现在有了自己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翻了一番。羌族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羌人居住的据点可能属于不同的部落。所以规定不一样。同村有大姓和小姓。同样是元旦假期,伙食安排不一样。
元旦:
羌族有自己的节日来庆祝汉人的春节。羌族的年节,也被称为“小年”,时间不定,在农历十月初一和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十月的第一天是牛的生日。猪被棍子打死了。猪的皮毛被焚烧和切割以祭拜祖先和神灵。羌族人过年会办家宴,喝丰年酒,吃莜麦做的三叉蒸饺。馅是腊肉和豆腐做的。有的山寨用面粉做成牛、马、鸡、羊形状的小笼包,祭祖前先喝神。宴会将持续5到7天。羌人在三七乡过了一年,第二天亲戚邻居喝酒唱酒歌,互诉离别之情。后来年轻人去成都平原打工,过完春节才回来。
年夜饭至少有5种菜,很多是16种,总数不可能是10种。大部分是腊肉,腊肉,野味。干饭是主食,各种食物都要留着,祈求来年丰收。同时要给猫狗留些好吃的,观察狗狗先吃什么,来年哪些东西最贵。团后,全村男女都聚在一起跳《锅庄》。起初他们在各自家里围着“锅庄”载歌载舞,后来规模大了,就被抬进寨子,直到天亮。除夕子夜,一个人要给祖先倒水倒饭,另一个人要去牛棚观察牛头的方向,为大年初五的行程做准备。
每个月第一天早上吃酸汤面。因为这个群体一年吃肉很多,可以调整。这一天,我不动刀,不挑水,但不出门过年,一整天都很开心。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米饭和干饭,还会准备很多肉酒,抿酒。男人偏爱白酒,女人偏爱蜂蜜酒。
巡回演出将于本月5日举行。本月初二至初四,人们根据每头牛的头部方向商定“行进”的方向。这一天,每个人家里都带了酒、肉、馒头、三根香、一对蜡烛到平坝烧香、点蜡、祭天、烧烤,像野餐一样。不旅游的人会举行瞄准熊形或鱼形馒头的射击比赛。射的预兆是吉祥的。拍完之后,喝酒,吃肉,吃馒头。春节期间,全家人会去屋顶给祖先提供酒、肉和米饭。
正月十五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和汉族的习俗差不多。另据《北川县志》记载:“冬至,全家宰猪羊做馒头,饮酒者互相饮酒。这是个大日子。”这可能是羌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羌族也庆祝。吃粽子,月饼,糯米糕,和汉族是一样的。
关于“羌族有什么习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驰号的签约作者“劳新霞”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羌族有什么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羌族有什么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习俗1.节日羌族重...
文章不错《羌族有什么习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