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习俗中秋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习俗中秋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秋节的习俗-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们在大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等月亮挂到半空时便开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在这一天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大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已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中秋节习俗-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聚——“人月共圆”。正是这种人们希望团聚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其饼必圆……其有妇归宁者,时日必返夫家,乃团圆节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则把中秋与月饼直接联系起来:“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取团圆之意。”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饼是谁发明的?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风俗。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祖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叫“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传,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明皇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就逐渐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是酥油,饴即饴糖),说明当时的月饼制作已经比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间传说,元末朝廷为巩固统治地位,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邮人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着小字条,约定起义时间:“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派人四面秘密传递,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军,起义得以成功,后来终于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饼也记录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光辉历程。明清时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朝诗人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此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增多,质量有很大提高。民国时期,广式月饼最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载,中秋展出月饼80余种,多为广式。极为名贵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已告别中秋节日食品单一的功能,逐渐演变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点。其中,京式、苏式、广式、宁式、潮式等月饼广为各地的人们所喜爱。近年来,媒体不断有披露,一些月饼生产厂家,专门制作了一批造型别致的“超级月饼”、“天价月饼”,包装极为精致,标价几千元、上万元不等。这哪是在品尝月饼,而是在吃“派头”,月饼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义被歪曲、异化,变成一种畸形的消费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们把月饼当做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赊 。”随即把圆饼分给群臣,同庆欢乐。
唐代称月饼为圆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与吴自牧《梦粱录》中曾出现过月饼的记载。当时/、月十五吃月饼极为普遍,有高超的制作月饼的技术。清代月饼的品种、质量都有新的发展,馅好、味鲜、形美,饼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禄、寿、喜图案。现在全国各地因地区不同和用料、调味、形状的差别,形成不同风格的品种。主要品种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滇式多种。其馅更是种类繁多,甜、咸、荤、素各有特点,色香味俱佳。
中秋节习俗-打糍粑
和吃月饼相类似,中秋节打糍粑也是中秋节的习俗。
月饼是圆形,象征团圆;糍粑也是圆形,意味着团圆、团聚,因为是极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征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离。月饼是馈赠佳品,糍粑也是馈赠礼品。
所不同者,吃月饼的范围是全国性的,而打糍粑的习俗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稻作地区,特别是四川、重庆、湖北、湖南一带。有民谚说:“中秋不打粑,婆娘儿女不归家。”
(《武隆县志》)打糍粑,就是舂糍粑、捣糍粑,其制作并不复杂。据《垫江县志》记载:中秋节这天,“民间家家户户早上糯米蒸熟后,用木棒在碓窝内舂融,做成糍粑,拌糖或黄豆面食之。”其具体程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捣细——团成糍粑(扑上炒黄豆粉)。
打糍粑是中秋节的高潮。常常是节日的佳肴美酒都摆上了餐桌,就等这最后一道糍粑大餐。正当一家老小围在石碓窝旁“看热闹”时,大嫂子将蒸好的热腾腾的糯米端过来,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糍粑棒)的两位大力士你来我往,有节奏地打起糍粑来,既舂又捣,既揉又扯,从几十次到几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号子声,一时间,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观者继续鼓励,有时也来打几下。在全家的热心关照下,糍粑终于摆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团圆饭。三峡库区的涪陵农村,传唱着这样的童谣:
鸦雀尾巴沙(张 开),喜到主人家;红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糍粑。
中秋佳节,秋收大忙季节已经过去,家家置办佳肴美酒,打糍粑,推豆花,煮腊肉,喜庆丰收,短暂休整,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八月十五打糍粑,必用新糯米制作,含有享受丰收成果之意,过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后才能食用,称为“报秋”。食用时须让席上长辈或家中老人首先尝鲜。农村男女订婚,女家必打两个大糍粑,做工特别精细讲究,还要贴上两个大红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圆圆满满配一对。
除中秋打糍粑外,长江中上游和乌江流域的农村男女订婚、孩子满月时,往往也打糍粑、送糍粑。
中秋节习俗-赏桂花
八月中秋月圆时,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因此,唐宋之时,中秋节除赏月外,还有赏桂这一中秋节的习俗。
正如韩养民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所说:“对月遥想月中桂,纵目欣赏人间桂,再联想吴刚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间的传说,更能激发起诗人的灵感,增添节日情趣。”
古人多有诗句描述中秋节月下赏桂的习俗。正如初唐诗人宋之问(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宋代诗人虞俦的“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有怀汉老弟》)。这些诗句写出了桂子飘香,月下赏桂的情景。唐代诗人李峤(644—713)的《桂》写道:
“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此诗写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摇曳之姿,以及对桂花的无限爱恋之情。
中秋节习俗-赏灯
在南宋时,就有中秋节赏灯的习俗。
据《武林旧事》说,中秋节时,浙江放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灿烂,引众人驻足观望,成为当时的一大胜景。各地街市到处明灯高悬,庆祝中秋。
广州等地中秋节要“树中秋”。各家在节前用竹条扎灯笼,上糊彩纸,做成果品灯、鸟兽灯、鱼虫灯、宇灯等。到中秋夜将岁灯悬挂于高罕上或树于瓦檐露台上,叫“树中秋”。
南方在中秋这日必玩花灯。花灯包括各种各式的彩灯,如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广西南宁除了用竹纸扎各式花灯让JL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柏子灯、南瓜灯、橘子灯。所谓袖子灯,是将袖子掏空,画出图案,穿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就可以了。南瓜灯、橘子灯也是将瓤掏出后制作而成的。这些灯外表朴素而制作简易,很受欢迎。而在广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子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杆中,再竖到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喜添美景。
中秋节习俗-敬老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户慰问老人,并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时还要送一些食品。民间中秋节敬老的习俗更足由来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赠送中秋礼物,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晚辈要向长辈赠送节日礼品,表示慰问的同时,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节还足我国人民互相送礼的三大节日(另两个是春节、端午节)之一,中秋节的礼品多为月饼、糍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鱼,江另;——带食烤鸭或盐水鸭,湖南民间说这天是芋头生日,喜欢蒸一盆“粉蒸芋头肉”作宴席卜的丰盛佳肴。晚上,全家人围坐在月光下,一杯琼液,几盘月饼糖果,共同赏月、赏菊、赏桂叙家常,谈论月球天体知识、宇航新闻、中秋节的习俗、联系古代神话故事,已成为今天欢度中秋的新时尚。
中秋节的习俗-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地区中秋节的习俗,在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从农历八月十四晚开始,一连三晚都要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中欢腾起舞,热闹喧天。
中秋节的习俗-团圆萝
陕西长安一带,中秋节家家要做团圆萝。模有顶、底两层,中间夹着芝麻。上层用大老碗拓一个圆圈,象征月亮。圆圈中央刻上一块“石头”,一只顽皮的“小猴子”站在“石头”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围用顶针、大针扎出各种花形,然后放在锅里烙热。吃时切成许多尖牙的形状,给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
玩兔儿爷是中国北方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又称“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中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胃而带蠢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民间取月中蟾赊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顺遂吉祥。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后,街上许多摊贩都会售卖兔儿爷。居民争相购买,放在屋内,或供奉在祭月几案上。
中秋节的习俗-烧塔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烧瓦子灯就是烧塔,为中秋节的习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做底,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节晚上便点燃木、竹、谷壳燃料,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俗迥异,中秋节的过法也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树中秋、请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使得中秋节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文化内涵的节庆之一。
中秋节的习俗-报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动,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丰收;秋社则是一年丰收后的秋报,大体在八月十五前后庄稼成熟或收割之时,时间上与秋分相近。这便是春祈秋报。秋报仪式上要唱歌跳舞、饮酒,搞得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既是娱神,也是人们自娱。在《诗经》中就有庆祝丰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记载。土地公也即社公,相传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后来就把他画到布上、墙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样子是白发白髯,一手拄拐杖,一手拖元宝,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财的职能,所以人们很敬重他,有的发了财便说是“赚土地爷的钱”,为喜庆的中秋节习俗。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吃月饼赏月,似乎一直都是中秋节的传统。那么,除了月饼,中秋的传统习俗还有哪些呢?不妨看一下吧
?中秋节有那些些传统习俗:?
?1、拜 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2、赏花灯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中秋举办花灯会的习俗。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中,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都形成了树中秋、放天灯等习俗。
花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常常配有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工艺的一种展示。在广州、香港等地,“树中秋”活动就是将彩灯高竖起来之意,璀璨的彩灯不仅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还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而所谓“放天灯”,即孔明灯,用纸扎成的灯,灯下点燃蜡烛,热气上腾便可使灯飞到空中,引人欢笑追逐。
灯象征着希望。中国传统节日中赏灯非常流行,正表明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
?3、燃 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中秋节月色明亮,人们会出游,那时候出游是举灯笼的,所以那时候就有了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燃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之风,自汉朝便起。至唐时,更是成了一种风俗。到了明清时期百姓便在中秋节之时也有了燃灯的习俗。
?4、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赏桂是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桂花背后的好寓意,除了崇高、美好外,它还与仕途经济挂钩,就是取“蟾宫折桂”的好意头,以期应考得中。中秋节赏桂花,预示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在古代,人们把桂花及其果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中秋佳节赏桂花,饮桂花酒,也是中秋节日的一个习俗,一道靓丽的风景。
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5、品螃蟹
这是江浙一带的习俗,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一轮满月,一壶清酒,几个老友,一盘大闸蟹,个中滋味让神往的。回到世俗的生活:不过今天的大闸蟹一定够贵,不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留到明天吃也罢。
?6、吃田螺
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一来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传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来认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气。
另一方面,“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中秋夜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7、烧塔
中秋夜烧塔。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现代人们则以“烧塔”来祈求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江西、广州等地仍沿袭这一习俗。
?8、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关于“习俗中秋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驰号的签约作者“野渡舟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习俗中秋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习俗中秋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秋节的习俗-赏月我国自古就有...
文章不错《习俗中秋节》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