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雍正时期的八旗旗主都有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雍正时期的八旗旗主都有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剧情吧?金大烟袋凭借着自己的八旗旗主身份好好整治了和珅一番。
但是电视剧无法代表历史,特别是《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一部虚构历史剧,其情节很多都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乾隆时期的旗主王爷虽然地位超然,但却无法压制军机大臣和珅,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和珅的权力范围
雍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了统管军政大事的“中枢权力机构”——军机处。
和珅身为乾隆朝的军机大臣,有代君处理大清朝军国政务的特权, 外省官员呈给皇帝的奏事折子必须事先经过军机处的处理才能被皇帝批阅,因此和珅的权力极大,有偷天换日,斗转星移的权力。
除此之外,和珅还曾兼任刑部尚书——管理大清刑法;吏部尚书——管理清朝大小官员;内阁学士——尚书房议事权;内务府总管——管理乾隆的金库;理藩院尚书——管理蒙、藏、回等少数民族的事物;户部尚书——管理大清朝的国库以及各种税务;九门提督——管理京畿的防务问题已经步军衙门和丰台大营。
试问,除乾隆皇帝、孝圣宪皇后这娘俩之外,放眼当时大清朝还能找出任何一个比和珅实际权力大的人吗? 电视剧里纪晓岚根本没资格与和珅叫板。
旗主王爷的没落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旗主王爷的权力、地位几乎除皇帝之外无人可比。
比如清朝历史中著名的旗主王爷多尔衮、多铎、代善等等,这一时期的旗主王爷有军权、政权、议事权甚至有左右大清朝政局的权力,但在顺治皇帝执政时期,为了避免旗主王爷的权力过大,顺治皇帝将八旗旗主的权力大幅度削弱,上三旗加下一旗由皇帝统管,每一位八旗旗主手中的兵力几乎不超过“两旗”。
康熙、雍正两位雄主更是接连打压满八旗旗主手中的权力。满八旗除了设立“旗主”之外,还另设立一位“副旗主”,而副旗主多为汉人。换言之“副旗主”便是皇帝安插在旗主王爷身边的卧底。
到了乾隆朝,八旗旗主们早已经不复当年的雄风,没有乾隆的懿旨,旗主王爷甚至不能随意出京,只能老老实实的蹲在北京城。举个例子,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弟弟弘昼,手中掌握着正白、镶黄二旗,算的上是乾隆朝中最为受宠的亲王,但弘昼的权力依然受到和珅的限制。
正白、镶黄二旗的军饷由户部管理,户部归和珅管;正白、镶黄二旗的人事安排由吏部管理,吏部归和珅管;
最关键的是,和珅身兼八旗都统和各省驻防将军二职,有权利插手正白、镶黄二旗的各项事物。
试问旗主王爷如何压制军机大臣, 不同的朝代,其政治环境也有所不同,如果把军机大臣和珅,放在皇太极执政时期,多尔衮和代善两位旗主王爷能把和珅吊起来揍,但在乾隆执政时期,旗主王爷则无法起到压制和珅的作用。
当然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代善的后人“金大烟袋”让和珅下跪的一幕,这个其实到没什么。
金大烟袋是代善的后裔,代善在八旗入关时便是正红旗的旗主,而和珅的祖上是正红旗的兵丁。按照清朝的规矩来讲,金大烟袋是和珅的老主子,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便是旗下人见到老主子必须三跪九叩,哪怕老主子当街要饭,旗下人也要 行跪拜礼。所以和珅跪金大烟袋并不吃亏,但是并不代表金大烟袋的权力比和珅大。后面将和珅关到兰州大牢守尿桶的情节,显然有些过分了。
不过话说回来,电视剧编剧也没有太夸张,他还是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当时的和珅主要是没有亮明身份,这才吃了个哑巴亏。如果当时和珅是以和中堂的身份出现,金大烟袋也没法拿他怎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几个概念,什么是旗主,什么是旗奴,什么是包衣。不搞明白这三个概念,这个问题就很难解释清楚。
旗主
八旗制度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黑旗,后来黑旗被努尔哈赤交给了胞弟舒尔哈齐,自己另设了红旗。黑红两旗是八旗制度的起点,后来努尔哈赤又进行了“整编”,将黑红两旗扩编为了黄、白、红、蓝四旗。自此,八旗的雏形才算正式出现。
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扩张和稀释权力的需要,四旗又扩编为了八旗。最初的八旗的主体是满洲人(女真人),后来因为又编入了归附的蒙古人、汉人,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七年完成八旗“扩编”工作,最终形成了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定制。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是指八旗每旗内部的满洲、蒙古、汉军牛录,而不是满洲、蒙古、汉军各八旗、总共二十四旗。直到清亡,清朝只有八旗而不是二十四旗!
女真时期及清初,八旗通常由近支宗室分掌,掌握一旗者即为该旗旗主。旗主并不固定,女真时期和清初,八旗构成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牛录的重新分配、置换等等一直是事实存在的。顺治年间基本形成定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归皇帝亲掌,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归入八分宗室王公分掌,称为“下五旗”。
为了稀释“下五旗”的权力,清朝规定,入八分宗室王公在封爵时都可以分得大小不等的牛录,称为“旗份”。随着封爵的增多,“下五旗”也被不断稀释,已经没有任何一位宗室王公可以独掌一旗了!自此,拥有旗份的入八分宗室王公都可以被视为旗主,但大大小小的旗主太多太多,已经无法像女真时期和清初那般威胁汗权、皇权了。
旗奴
相对于大大小小的旗主而言,旗下各牛录的旗民则被称为旗奴。其实,这只是一种称呼,更侧重旗奴与旗主关系的不对等,但旗奴本身并不具有奴籍,他们是民。之所以称之为旗奴,更多地还是为了突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地位和绝对权威:“你们都是我爱新觉罗家的奴才!”虽然都是“奴才”,但旗奴和包衣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包衣是世袭奴籍,但旗奴是民、不属于奴籍。
旗奴与包衣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在选秀上。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的适龄女子都是参加三年一度户部组织的选秀,被选中者或入宫充当皇帝的妃嫔、或被皇帝指给宗室王公为配偶,被选中后都是“主子”身份。但包衣不同,“上三旗”包衣必须参加一年一度内务府组织的选秀,被选中者只能入宫充当宫女,无论你是将军家的**还是总督家的千金,只要被选中就要进宫伺候人!
这是包衣作为“家奴”对主子应尽的义务,这就是旗奴与包衣的区别,包衣的身份更“贱”一些。当然,包衣入选宫女后仍然是可以被皇帝临幸成为妃嫔的,但起点通常较低,以常在、答应起步者居多(也有一些如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那样直接封嫔的特例),而八旗秀女通常以贵人起步,这同样是区别。
包衣
包衣是清朝非常特殊的存在,其独立于满洲、蒙古、汉军各牛录之外,被单独编制为了多个包衣牛录。所谓包衣牛录是一种特殊编制,是由早年女真贵族的世奴和后来收编的家奴及其后裔所组成的牛录,隶属这些牛录的人被称为包衣,包衣属于奴籍且身份世袭,除非被抬旗,否则世世为奴。当然,这种所谓“奴”早已超出了原本“家奴”的范畴,清朝入关之后,出将入相的包衣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相对于旗主们的身份依然是“家奴”,在旗主面前必须执下人礼,前面说到的选秀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虽然是奴籍,但包衣、尤其是“上三旗”包衣,具有他人无法相比的优势。作为皇家的“家奴”,包衣比他人更容易接近皇帝、也更容易获得“本主”皇帝的信任,例如曹雪芹的祖上,就是因为内务府给清圣祖选保姆而入选,与清圣祖搭上了关系!之后,曹氏家族飞黄腾达、富贵三世。除此之外,内务府的绝大多数职位都是“内部消化”,只有“上三旗”包衣才有资格出任,这同样是别人羡慕不来的“肥缺”!因此,包衣虽然是奴籍,却还是有其优势的。
年羹尧与清世宗的关系
年羹尧出身镶白旗汉军,最初年氏家族所隶属的牛录并不是潜邸时期清世宗下辖的“旗份”。康熙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清世宗由贝勒晋封雍亲王、增授“旗份”,年氏家族所隶属的镶白旗汉军某牛录正好被分给了清世宗作为“旗份”,年羹尧就这样与清世宗搭上了关系。至于镶黄旗汉军,那是后来抬旗抬入的,早年年氏家族隶属镶白旗汉军。那么,年羹尧是清世宗的“奴才”吗?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八旗汉军的旗民(或叫旗奴)称旗主为“主子”是理所当然的,潜邸时期的清世宗是年羹尧的“主子”,年羹尧自然是清世宗的“奴才”。按照清制,年羹尧也的确应该在潜邸时期的清世宗面前自称“奴才”。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这种关系仅仅是理论上的、礼仪上的,清朝中期旗主的权力已经大大缩水,直接管辖、调动旗奴的权力被交给了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换言之,八旗大小旗主的手已经伸不到基层了,这种所谓“奴才”更多地是礼节性的、象征性的,并不存在人身依附。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大概明白了,年羹尧只是隶属于清世宗潜邸时期所拥有的“旗份”,所以成了清世宗的“奴才”。但是,他并不是真的“家奴”或者包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敦肃皇贵妃年氏能够直接进入雍王府为侧福晋的原因之一。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说年羹尧是清世宗的“潜邸家奴”并不完全准确,他只是“奴才”却不是“家奴”。在清朝,“家奴”是有明确指向的,包衣才是拥有奴籍的“家奴”,旗奴不是真的奴。
关于“雍正时期的八旗旗主都有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驰号的签约作者“紫南”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雍正时期的八旗旗主都有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雍正时期的八旗旗主都有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
文章不错《雍正时期的八旗旗主都有谁》内容很有帮助